英國作家吳爾芙 (Virginia Woolf) 曾說:「人若吃不好,就不能好好思考,好好相愛,好好休息。」(One cannot think well, love well, sleep well, if one has not dined well) 怎樣才算是吃得好呢?
長期旅居巴黎介紹法國飲食文化的台灣美食記者謝忠道即在其著作《慢食:味覺藝術的巴黎筆記》提出食之都巴黎吃得好的飲食哲學,就是「情感食物」(fooding | food + feeling)。情感食物旨在引導食客感受食物,通過每一道菜的香氣、色彩和美感,喚醒內在被遺忘的感受,期盼在杯盤碗碟裡留下深刻情感。這跟華人說「請慢用」有異曲同妙之處,作者認為「慢用」二字更有深意,寓意美好的東西值得花時間慢慢享用。 意大利人卡爾洛佩特里尼就提出「慢食運動」(Slow Food),主張吃得好就是仔細品嚐食物,欣賞食材來源、食物的味道,以及關注食物對健康的影響等。該會前身Arcigola在1986年為抗議麥當勞快餐在羅馬市中心開設分店而成立。慢食運動在全球設有800個分會,各分會通過舉行「大地母親」美食會及「品味沙龍」試酒會等活動推廣慢食享用本地美味佳肴。此外該會亦在瑞士、德國、美國、法國、日本及英國等122個國家招收會員,人數超過83 000人,並於美國出版季刊《蝸牛》。慢食運動提出五項吃得好方法:一、固定時間吃飯, 避免太餓後吃得過多過快;二、至少用20分鐘吃飯,因20分鐘後大腦才會接收到吃飽信號;三、每口飯咀嚼30次;四、以小湯匙進食減慢速度;五、多吃生和粗糧,因生食與粗糧不好好咀嚼就咽不下;六、每次少盛一點及使用淺盤或透明餐具。 一行禪師則在《怎麼吃》(How to Eat)一書提出進食就是禪修,跟坐禪和行禪同樣重要。正念進食(Mindful Eating) 倡導人們帶著感恩心進食,因為食物是宇宙送來的禮物,包含著陽光雨水、農夫辛勞及廚師技術等。每一粒米都是從土壤中吸收養分而長出來的,內裏蘊藏歷世歷代所有因緣。此外,一行禪師亦教導我們進食前要覺察呼吸,停止妄念。除關掉電視外,更要關掉自己內心的電視,停止喋喋不休的內心自我對話。用餐時專注於食物,覺知自己正在吃的東西;緩慢進食,用心觀照每一口食物。一行禪師認為,如果在咀嚼食物時心卻跑到其他地方, 其實是咀嚼著自己心中的煩惱,就像被一百條繩子五花大綁,進食變得虛空,毫無意義。 過去幾年,我每月舉辦一次24小時的退修體驗營,從週六二時到週日二時,讓營友從忙碌生活中退下來。除了經驗一天三次祈禱與個人獨處靜修外,我們更一起通過三餐淺嘗進食默想,安靜進食至少20分鐘, 每口食物咀嚼30次。離營時大家都十分驚訝,原來當我們願意念念分明地細嚼慢咽時,簡單的粗茶淡飯,不但讓我們回味無窮,還是滋養心靈的一場饗宴。善待自己,從細嚼慢咽開始,每口食物咀嚼30次。 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裡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約翰福音 6:35 圖:cloudyup 文:湯泳詩 在留言分享你細嚼慢咽的體驗,Tag 3位朋友邀請佢善待自己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