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 Writer's pictureInner Journey

#32 光影輪廓


詩人顧城在1979年於北京寫成《一代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在1966年至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後,作者以這首詩寄托一代人歷經黑夜後尋找光明的志向。

瘟疫雖仍在全球蔓延,蘋果近日在各國推出iPhone SE。一如既往,一眾粉絲對功能及價錢品評一番,其中1200萬畫素主鏡頭搭配A13晶片,有優良光影捕捉效果,能拍攝出細節清晰及富有輪廓質感的照片。有趣的是,大眾更興致勃勃地就美國、中國及香港三地官網宣傳進行比較:英文版為「Let there be light. And shadow. And contour」、中國版「要光有光,要影有影,要輪廓有輪廓」、香港版「願光、影、輪廓,全歸世人。」 經過一輪興高采烈討論後,新產品對光影輪廓的重視,已烙印在大眾腦中。英文版Let there be light. And shadow. And contour則為我帶來深刻省思。第一句是大眾普遍心聲,我們都喜歡光明、期待光明來臨;第二及第三句卻是神來之筆,我們很少聽見有人祈求陰暗黑影。這卻正是此句商業廣告標語的明鏡睿智,光與影從來都是雙生兒。有光、有影,我們才能清晰看見輪廓。 無論我們多盡力避免處身陰影,然而在漫長人生裡卻在所難免會經過一些黑暗艱苦歲月。《當下的力量》(The Power of Now: A Guide to Spiritual Enlightenment) 作者艾克哈特·托勒(Eckhart Tolle) 即鼓勵在黑暗痛苦掙扎的人們:「接受當下一切,就像是你所選擇的。」(Whatever the present moment contains, accept it as if you had chosen it) 黑暗無可避免,德國社會企業「黑暗中對話Dialogue in the Dark」即從1988年起在香港、台灣、東京及首爾等地開始以體驗黑暗為主題的場館,提供一個75分鐘的旅程,由視障導遊帶領參觀者,在公園、商店及渡輪等場館,利用視覺以外的感官,聽覺、觸覺、嗅覺來完成過馬路及找食物等體驗,旨在讓參觀者體驗在全黑暗環境,用心聆聽、接觸及感受黑暗世界中獨有的質感、聲音、氣味、味道,在不知所措中與內在黑暗對話。 2019年九月中旬,在人心動盪不安的黑暗時刻,我給自己一個安靜獨處的旅程,到訪建築師貝聿銘以陶淵明桃花源為設計藍本的日本滋賀縣美秀美術館(Miho Museum)。那天早上,我獨個兒乘巴士到達美術館,工作人員溫柔地指示我只要走過隧道就能到達美術館。在綿延不盡的昏暗隧道一步一步走,讓我感到猶如當下光景看不見出路。還在擦拭模糊不清的淚眼,光線便逐漸從出口滲透進來。頃刻之間,抵達圓拱鋼索吊橋,在雲霧之中迎來一片綠意盎然、豁然開朗的碧翠群山。就在此時,好友傳來短訊「隧道盡頭的光不是幻覺,隧道才是。」(The light at the end of the tunnel is not an illusion. The tunnel is)如露入心,醍醐灌頂。 善待自己,在黑暗中保存尋找光明的志向,在光影交替中看見深邃的生命輪廓。 「光照在黑暗中,黑暗不能勝過光。」約翰福音 1:5 圖:cloudyup 文:湯泳詩 在留言分享你對光影輪廓的感受,Tag 3位朋友邀請佢善待自己


54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