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 Writer's pictureInner Journey

#42 會心回憶



也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報章連載小說《剪紙》中寫道:「一些生活的細節,一些閒談的片段,於他都成為珍寶,反覆摩挲。那名字的主人,當他有意無意地提到,偷偷地,不讓人知道又想人知道地提到時,變成矜貴的光彩的形象,那帶著愛觀察的,用濃密的情意解釋的,所有日常的行為,即使最尋常的姿勢,都看成了善和美的表現。就像所有迷戀的人,思念變成一種儀式,一種混和了痛切和甜蜜,自我貶抑和自我提昇的節奏。桌上喝剩的半杯水、桃子的芬芳、一個竹籃、一張隨手畫就的素描、一齣大夥兒同看的歐洲電影、一句無心的好話,都一定許多個晚上在他腦海中反覆輾轉,成為他每日溫習的功課,使他刺痛又變成他賴以生活下去的原動力。」回憶,對你而言是腦海中反覆輾轉的刺痛,還是賴以生活下去的原動力呢?

舊事已過,生活要向前看,大部分時候我們會加以控制,生怕回憶讓自己裹足不前。然而,在《心理科學》期刊一個回憶研究中,實驗結果發現邊緣群體在回憶時會感到社群支持力量 (social support),產生加油與安慰效果。此外,《健康心理學》雜誌上亦有一項研究,研究人員分析22000多名美國人,發現有童年回憶的老年人,抑鬱症症狀較少,慢性病發病率較少,身體更健康。 2020年5月21日是耶穌升天節(Ascension Day),在挪威、瑞典、丹麥、芬蘭、冰島、瑞士、委內瑞拉及印尼等地為公眾假期,也是基督教會的聖日,禮儀改革前的天主教會更會在升天節彌撒時熄滅復活聖燭,象徵耶穌升天奧蹟。聖經記載耶穌受難後復活,與信徒一起生活後升天。我們可以想像當耶穌升天後,與耶穌一起的最後回憶必定為信徒帶來撕心裂肺的不捨與痛楚,然而,耶穌復活後的教導與珍貴的共同生活回憶,卻同時又成為信徒重新振作建立教會的強心針。 我自大學本科開始學習口述歷史研究方法,主要為了通過口述歷史來填補歷史空白,為研究提供額外珍貴資料,為研究建構多元精確的歷史圖像,加增我們對社會文化之認識。然而,在過去二十多年從不間斷的口述歷史訪談中,除了為我的研究蒐集不可多得的珍貴一手史料外,深刻烙印在我腦海的卻是每位前輩在回憶自己生命故事時的喜悅與哀愁。即使年屆古稀,憶述起昔日光輝燦爛歲月,眼睛還是如明星閃爍;回顧起生命辛酸苦辣,還是會淚流滿面。無怪乎口述歷史最早就以經歷戰爭者及慰安婦等作對象,受訪者亦在自我敘述與被聆聽的過程中,哀悼駭人創傷與強烈情緒,從回憶中得到釋放與療癒。善待自己,在笑淚交錯的回憶中,與自己內在重新連繫,得著釋放與療癒。 「耶和華啊,求你應允我!因為你的慈愛本為美好;求你按你豐盛的慈悲回轉眷顧我!」詩篇 69:16 圖:cloudyup 文:湯泳詩 在留言分享你作會心回憶後的感受,Tag 3位朋友邀請佢善待自己

40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bottom of page